首页 关于我们 文化信息 文化艺术 艺术培训 基层文化站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娥江群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服务 咨询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政策法规
工作动态
保护名录
传承人
传承基地
成果展示
查看正文
国学讲堂 ∣ 品赏端午,乐享“遗”风
2021/6/16 9:30:25 你是第1565个浏览者 关闭

国学讲堂 ∣ 品赏端午,乐享“遗”风

 

  五月初五端午节,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照传统,人们在这一天纪念祖先、品五黄、吃粽子……汲南方草木之香,祈愿安康。值此端午佳节之际,由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的“非遗来也”之国学讲堂第三十一讲,为大家特别定制了一场以“撷取传统,品赏端午,乐享‘遗’风”为主题的端午非遗研学之旅,让虞城的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知端午、品味端午,体会一番传统节日的快乐与童趣,更深入地了解上虞本地最传统的端午习俗。

 

  活动当天,通过区文化馆官方微信平台“上虞区文化馆”报名的15对亲子家庭,早早来到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统一乘坐大巴车前往竹隐陈溪景区。

 

  第一站竹隐陈溪景区,因竹而美,以隐闻名,景区内设有竹·隐文化馆,以竹为主要元素,融入山水之态,整体沁润着竹之雅、竹之趣。展厅分为“竹隐山居”“诗礼竹韵”“丝竹陶写”“竹林清风”“竹之物语”五大内容,在竹制小物件、竹诗、竹画中,小朋友们感受着竹文化的魅力,还在四面环绕的沉浸式影厅,饱览陈溪美景。

 

 

  端午节要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华民族代代流传。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粽子又有哪些包法和形状?……从竹·隐文化馆来到风景秀丽的夏家岙村,孩子们在这里一边包粽子,一边学知识,虽然孩子们都很手生,但大家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一步步认真学习和操作,都拿出了“优秀作品”。粽香四溢美滋滋,收获的不仅是开心,更是收获自己亲手制作的成果的快乐!

 

 

  接下来,是传统民俗项目舞狮环节。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历代相传,长盛不衰,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富有生动意趣和阳刚之气。这一次,现场的小朋友们也当一回小“狮子”,亲身体验了舞狮的妙趣。一时间,大“狮子”逗着小“狮子”,小“狮子”则调皮地在大“狮子”间灵活穿梭,好不热闹!

 

 

  过端午,怎能少得了做香囊?夏季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挂艾草、包香囊就成了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孩子们在大人的帮助下,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各色香囊不一会儿纷纷现身,威猛的“小龙”,憨态可掬的“小老虎”,可爱的“粽宝宝”……大厅里飘散着艾草的清香。

 

 

  五月又称为“毒月”,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绘彩蛋,意为祝福屈原托生在太平盛世、富贵人家。在小小的一枚蛋上,孩子们一笔一划,将丰富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画一颗小小彩蛋,送一份浓浓祝福。

 

 

  据悉,“非遗来也”系列活动自2018年推出以来,一直深受群众欢迎,从非遗培训到亲子国学讲堂到“非遗有戏”传统戏曲专场,形式不一而足,并逐渐成为一个非遗活动品牌。今后,上虞区非遗中心将继续挖掘、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力求让孩子们都能从小“知非遗,懂非遗,爱非遗”,也吸引更多人能够共同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队伍中来。

 

上虞区非遗中心  沈洁

 
版权所有© 2008-2024 上虞区文化馆 技术支持:千里马网络
联系地址:市民中心二路1号 电话:0575-8219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