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狴犴龙舞
狴犴(bi’an)龙舞,又名“犴龙舞”, 是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舞蹈。南宋年间,冯姓随宋高宗康王南渡定居渔浦村(今冯浦村),狴犴龙舞由始居的王、胡两姓传于冯姓,至今已有800余年。
渔浦村,相传是虞舜捕渔之地,村里有座渔捕庙,为祭祀虞舜大帝而建。狴犴龙舞就是在祭舜及庙会时最受群众喜爱的表演形式,因与虞舜有关而在这一带世代相传,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广场龙舞。至今虞舜的出生地虹漾、舜训象耕田的象田、舜捕渔的渔浦村,大禹治水率狴犴除五毒等众多的民间故事,仍在上浦镇一带广为流传。
二、三十年代,因战乱一度停止庙会活动,狴犴龙存放在冯晋传家中。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冯浦村农会组织龙队去章镇参加军民联欢庆典,这既是战乱后的首次表演,也是60年前的最后一次表演。冯浦村的狴犴龙舞在军民联欢会上的精彩表演,引起当时章镇中心区委书记钟林的高度重视,指示冯浦村农会对狴犴龙舞进行保护性传承。现今当年参加过犴龙舞培训的传承人相继谢世,只剩一位八十高龄的冯占龙老人和冯昭煜先生(冯昭煜先生不幸于08年10月22日也因病去世),狴犴龙舞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时不我待。
2006年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中,由冯晋传的孙子——76岁的冯昭煜先生提供相关资料,并由当年的龙头表演者冯占龙传授,在上浦镇中组织无道具试排,才使狴犴龙舞的表演程式绝路逢生。因原狴犴龙及其道具均在文革中毁坏,完整再现发生困难。
2008年,狴犴龙舞申报非遗项目,市文化馆根据各种资料和两位传承人的回忆,重新设计、制作了犴龙及辅助用品、服装道具等,在上浦镇中再次加工排练。5月份在“虞舜文化节开幕式‘守望精神家园’上虞市非遗专场晚会”上靓丽登台,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狴犴龙为9节布龙,长16米左右。犴龙形象奇异,与传说中的狴犴相似。表演时,由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旗手,执4面三角旗和1面印有“犴龙”两字的幡旗,组成梅花阵结构布局,进行纵横、圆转、缠绕、起伏等流动调度。另有蜈蚣、毒蝎、毒蜂、毒蛇、毒蜘蛛的扮演者和画有五毒图形的龙珠扮演者组合互动, 共20人表演。又有8人左右的民间吹打乐队伴奏。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表演手法灵活多变。
具体为:
1.狴犴龙表演10人。16米左右长的9节布龙,由龙头、龙尾、龙身、龙珠组合表演。
2.旗表演5人。4面高2米,分别印有“风、调、雨、顺”文字的三角旗和1面高3米、宽1米,印有“犴龙”二字的幡旗,组合成东南西北中的梅花阵势结构,中为幡旗。表演时犴龙在梅花阵中纵横旋转、左右缠绕、上下起伏、奔驰流动,龙头和龙尾一开一合与龙珠呼应。
3.五毒表演5人。戴有蜈蚣、蝎子、毒蜂、毒蛇、毒蜘蛛头饰面具的五毒表演者,与五旗流动呼应,与狴犴龙互动表演,形式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4.伴奏的乐器及曲谱:
乐器:堂鼓、金锣、小锣、金钹、大钹、唢呐;
曲谱:上虞流传的各类民间器乐套曲,如调龙、一枝花、行路调等。
陛犴龙舞是具有上虞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而且与纪念虞舜,发扬、传承虞舜精神密切相关,因此做好狴犴龙舞的抢救、传承、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南宋以来,代代相传。目前通过追忆,近代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冯晋传 1884年出生,1920年任龙会会长,成员:冯炳水、冯锡龙、冯九丰、冯仲青。
第二代:冯春周 1909年出生,成员:冯金相、冯善普、冯妙云、王桃子、胡阿龙、冯联生。
第三代:冯占龙 1928年出生,舞龙头,成员:冯建苗、冯金土、冯昭林、冯张才、任银昌。
第四代:陈雅娣 1981年出生,上浦镇中体育教师,队员:沈杰、王刚、王佳宾、董国飞、梁军等学生。
相关传说:
虞舜巧用狴犴
冯昭煜搜集
一天,天刚蒙蒙亮,大舜起床盥洗完毕,猛然见随大禹去治水的山阴人伯益,气急败坏的奔来报告说:“败了,败了,圣君呀!大禹治水又遇到了麻烦了。”大舜惊问什么,伯益报告说:“当天禹的治水大军进入巴蜀地域,当地生灵们习惯于沼泽洼湿的自然环境,竭力反对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泽环境,群起阻挠,他们串通沼泽地的虫豸毒物,如蜈蚣、蝎子、毒水蛭、毒蜘蛛、八獭、鳄鱼、蟾蜍……组织成反抗大禹治水的‘造反派’大军,公推蜈蚣为大元帅,誓死拼战。大禹虽不乏骁勇的悍将,但哪能克服他们的毒蝥厉害,像象蜈蚣元帅喷洒的毒汁,犹如火焰喷射,毒焰一到,红光一片,大地立刻变为焦土,真的锐不可挡,治水大军损失惨重。”伯益接着说,“我伯益虽懂得一些禽兽语言,确也驯服了一些飞禽为家禽,野兽为家畜,但这批虫豸的语言我一点也不懂,所以对它们难以晓之以理,也无法谈判。它们死心一条,顽固不化。”
大舜听了大吃一惊,幸亏已早有准备,便安慰伯益:“不必惊慌,我已训练了克敌大军,请夏禹宽怀,治水一定成功。”便附耳告诉其详,说:“你奔波辛苦了,快吃饭,等会我领你前去检阅克敌大军的阵势。”
原来大舜早命会稽人陶皋(陶堰镇即其家乡,原叫陶皋堰)训练着狴犴大军。狴犴是什么?其实狴犴是龙的第十个儿子,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习惯上把变种怪异的狴犴,没有排入龙族九子之内,轧出了龙族,犹如《封神演义》中变种的雷震子,是文王第一百个儿子但却没被排入文王儿子。这狴犴也实在变种得怪异,不仅不会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也不能翻江倒海,长相丑陋极了,而且又懒又馋,满身分泌一种腥臭的蜒汁,在洼地爬来爬去,专门吞食最毒的生物,这次蜈蚣、蝎子等正是狴犴最爱吃的食物。现在绍兴的鉴湖、吼山,是狴犴的训练基地。吼山原名犴山,即狴犴山,狴犴绝迹了,“犴”字也冷了,“犴”原与“吼”同音,渐叫“吼山”了。伯益看到狴犴大军果然阵势不凡,威武雄壮,大喜过望,更敬佩大舜的英明远见。
第二天,伯益带路,引陶皋的狴犴大军直奔巴蜀前线。蜈蚣已领“造反派”反叛大军摆开了决战架势。拼死战斗立即开始。奋战了足足三日三夜,天昏地暗,地动山摇。蜈蚣等虫豸的毒汁遇到狴犴的蜒汁,不但不起毒性作用,毒牙、毒蝥和脚爪一碰到蜒汁反而纷纷脱落,俗语“蜈蚣只怕蜒蚰蜗”也。平时懒洋洋安静的狴犴,遇到虫豸等毒物,立即勇猛无比,十分残忍凶狠。蜈蚣元帅见绝大多数“战士”都阵亡了,大势已去,便摇身一变,把蜈蚣身躯缩小万倍,跌落地上,钻入潮湿的石缝里躲避,逃过了灭顶劫难,再也不敢见太阳的光亮了。
狴犴立了大功,大禹继续治水。
后来,毒虫豸消灭了,狴犴没有了吃食,狴犴也像恐龙一样,在地球上绝迹了。不过上浦镇冯浦村的民间舞龙队,还保留着一种奇特的“狴犴龙”,俗名叫“硬脚龙”,它不是翻滚盘旋式的,而是环绕五根旗杆爬来爬去。舞式如下:在比篮球场稍大些的广场上,中央竖一根旗杆,东南西北四方各竖一根旗杆,有九节的狴犴龙,入场就环绕旗杆追逐一颗龙珠,舞龙头的汉子举起龙头摇来晃去,表示在寻觅龙珠,见到龙珠,舞龙头的把龙头扑过去,舞龙尾巴的汉子围着一杆旗子擎过来,拨摆龙珠,当龙头和龙尾将要吞龙珠时,龙珠的汉子马上闪跃到另一杆旗那边,引龙来追逐。舞龙的汉子必须最强壮的汉子,九个舞龙人和一个舞龙珠人,必须协调齐心,不能碰歪旗杆,狴犴龙从中央追到东方,龙珠回躲到中央,龙珠绕到南方,狴犴龙追到南方,每次龙头龙尾合拢时,龙珠都闪跃避开,每次都回归中央,东西南北旗杆各绕一次,中央已绕了五次,这样九个回合就算一场龙舞,狴犴龙在五根旗杆间追逐龙珠,好象是在追逐食物的大蛇,形象十分迫真,非常好看,锣鼓也有一套特有的节奏,是古老民俗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