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文化信息 文化艺术 艺术培训 基层文化站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娥江群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服务 咨询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政策法规
工作动态
保护名录
传承人
传承基地
成果展示
查看正文
上虞吹打——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10/21 10:16:44 你是第6619个浏览者 关闭

上虞民间吹打

上虞民间吹打乐源远流长。从上虞出土的春秋陶扁钟,汉六朝的坝,五谷瓶上堆塑乐俑及青瓷谷仓上的弹瑟堆塑俑等文物都反映了上虞民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曹娥江上的龙舟竞赛以击鼓指挥,早在汉代,曹娥之父曹盱就是一位优秀的鼓手和民间乐手,据《上虞县志》记载,曹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

上虞市民间吹打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南宋已很盛行。明清时期日趋繁华,达到鼎盛状态。相传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带兵抗倭,曾籍锣鼓以抗倭寇。上虞县志记载:“相传明时倭奴入犯,各村团练乡勇,学习队伍保障,一方有警,则交相接应,后太平无事,逐以戈矛为旗帜,借神通以驱疫,亦保甲遗意也”。又有:“乾嘉以来,每礼拜毕三月中,里人又聚各社各旗,迎东岳帝于城中,乃东西两乡,谓之花迎,羽葆鼓吹,绣织锦旗,高跷、文马、鱼龙百戏,约排列三四五里许,每年所费甚巨,可见风俗之日靡也”。当时各地庙会盛行,其中最大的庙会属县城丰惠的东岳庙会,庙会中最热闹要算民间吹打乐,有民谚云:“花迎迎过年,可惜要种田”。

明、清,是上虞吹打的鼎盛时期,全市吹打班不下千余班,各村各堡至少1班,有的甚至23班。上虞吹打班社有“十番班”、“道士班”、“堕民吹敲班”等。按演奏形式可分为:

大敲:又称大敲棚。分龙船大敲和纱船大敲两种。乐器有大堂鼓、小堂鼓、单面鼓、板鼓;锣有抬锣、大锣、二锣、京锣、小锣、月锣(当锣)、凤锣、争、斗、尽、争四小锣、大钹、金钹、次钹等。曲目有《花二场》、《文武辕门》、《噶嗒志》、《大敲》、《三敲》、《五场头》等。

小敲:又称背敲,因精美的锣架和鼓架缚于乐手肩背上而得名。乐器与大敲基本相同,只是小敲的乐器编配简单一些,曲目除大敲曲目外,还有《搜骄吹》、《马上吹》、《拜笛》、《花烛吹》、《行路调》等11首。

细吹细敲:又称“打番”、“行宫”,乐器有笙、萧、管、笛、提琴(形似碗胡),四弦胡、以及京锣、金钹、小锣、月锣(当锣)、九圆锣、双磐、玲、小堂鼓、单面鼓、板鼓等组成。曲目有《步步高》、《福禄》以及江南传统丝竹曲牌等。

上虞吹打有以下特征:大敲、小敲粗犷宏大,特别是招军(先锋)激越尖历的音调与丰富的锣鼓点相结合,更凸显上虞吹打的特色。细吹细敲文静幽雅,或活泼欢快,反映了江南越国乡民思想感情的另一面。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上虞吹打展开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1953年,上海音乐学院采录了《文武辕门》。1955年《大敲》参加宁波地区文艺会演,获优秀奖;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以民间吹打乐为重点的抢救整理工作,调查走访了56个乡镇和800余个村,了解了300多个民间吹打班的状况,搜集了大量的吹打曲牌和唯一幸存的装束道具,掌握了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艺人及其传承关系。《花二场》等24首曲牌编入《民间器乐曲集成》;90年代,开展争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活动,1999年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吹打乐)”。新世纪,通过对全市的吹打乐状况进行重新普查、走访、搜集抢救,用现代化手段加以保存和保护。目前,全市有165支吹打乐班社活跃在民间,代表性的有玩石村吹打班(十番行牌),裕丰村吹打班(背敲)。

20075月,“上虞吹打”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版权所有© 2008-2024 上虞区文化馆 技术支持:千里马网络
联系地址:市民中心二路1号 电话:0575-8219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