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文化信息 文化艺术 艺术培训 基层文化站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娥江群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服务 咨询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政策法规
工作动态
保护名录
传承人
传承基地
成果展示
查看正文
梁祝传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10/21 9:19:36 你是第6870个浏览者 关闭

    《梁祝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梁祝传说》是以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情和义”为核心,以祝英台故里上虞为传说的“原生地”,以好学、明礼、重情和大胆追求爱情幸福为主线,叙述了东晋时代青年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

《梁祝传说》历史悠久,辐射面广,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无疑烙下上虞、会稽(今绍兴)一带风俗习惯的烙印。《梁祝传说》形成于东晋穆帝、孝武帝时代,距今已有1600余年,《梁祝传说》产生的原地在浙江上虞祝英台故里,位于上虞县城南丰惠镇蔡岙的祝家庄。关于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上虞寻访祝英台,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之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梁山伯得知后追悔莫及。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于鄞城西清道山下。梁山伯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天动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梁祝传说》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其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由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转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区。第三阶段为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礼教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梁祝传说》自东晋形成以来,由于梁祝传说的广泛传播,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注目,被许多艺术形式所接受,各种文学样式纷纷以自身独特的形式反映梁祝传说的内容。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有关梁祝传说的越剧、电影和音乐协奏曲。梁祝歌谣、梁祝戏曲、梁祝音乐、梁祝舞蹈、梁祝电影不但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而且在审美过程中对民众的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同时,梁祝传说所表现的思想、观念、精神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梁祝文化。

《梁祝传说》蕴含了大量的历史和民俗、地域风土人情信息。如祝英台女扮男装,就印证了越地曾有养“假子”“假女”可以免灾消祸的传统风俗。同时外出求学也折射出越文化中强烈的“女权”意识。另外,无论是英台抗婚,还是出嫁途中“哭祭跳墓”殉情情节也均体现出越民族“好勇轻死”的民族性格。从梁祝传说的流变也可窥见各个历史时代的宿命意识和民族心理,对于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梁祝传说》所蕴含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追求爱情的婚姻自主,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积极因素,不仅表现在传说本身在口头传承过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上,而且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已经积淀在人们的生活文化之中,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理念。

《梁祝传说》的主角是会稽(今绍兴)上虞人氏,但由于长达千余年的流传,形成了广泛的文化流变。梁祝传说的流传过程中,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故事情节也日趋丰满,传播地也随之扩大至全国各地,而且故事流传已越出国界,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南亚等国家,呈现出了相当普遍的“广泛性”。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文学之首。在我国文献文学史上有着其重要的地位。

20065月,《梁祝传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故乡

   
版权所有© 2008-2024 上虞区文化馆 技术支持:千里马网络
联系地址:市民中心二路1号 电话:0575-82192901